近日,华中师范大学“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介绍,根据在武汉地区部分高校进行的一次调查,大学生普遍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机”不离身,严重影响了学习。
调查:半数大学生“机不离手”
“走在上学的路上,低着头,正在刷新微博,突然,前面撞到东西了。以为自己撞到了人而忙不迭地道歉,抬头一看,却发现只是路灯而已。”武汉大学一位同学这样讲述他的一次“糗”经历。
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上课看“人人”,路上淘商城。在武汉地区高校校园里,上述场景随处可见。
为调查自媒体工具对“网络一代”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在武汉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选取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等7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6份。
调查显示,智能手机在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中的覆盖率高达80.8%。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中,57.3%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是手机网民。
除了用手机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外,4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手机从不离身,几乎每天都使用手机娱乐或交流。
主因:网络成为“第一实习基地”
调查分析,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求知群体,信息获取、情感交流、社会体验、思想意识不再仅仅来自校园,来自于下基层、下企业等实习机会,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网络正在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实习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谭邦和指出,手机使用频繁,原因是手机及时提供需要的东西。“出门可以导航,查看天气、交通等;在学校查资料、刷微博都离不开它。”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学生郑梦越告诉记者,微博内容只要一更新,她就忍不住去看。每天都有各种信息,不登录会感觉跟不上时代。
课题组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周挥辉表示,校园生活看起来丰富多彩,实际上参与的学生比例有限,自媒体工具让大学生校园生活更加丰富,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肯定了自媒体工具不仅提供丰富的国内外最新资讯,还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使表达和交际更趋多样化。采访中,有大学生表示,自媒体工具中的各种“宝典”、“攻略”和经典语录减轻了学习和心理压力,传播更多正能量。另有部分大学生通过微博“参政”、参与微公益等活动,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专家:根除微博瘾理性上网
自媒体工具本身充斥着大量繁杂的信息,处理不当会让学习和生活都受到影响。学生小郑是一个“微博控”,常常一个月,更新的个人微博数量多达500余条。眼看英语四级考试临近,她看着一本还没背的英语单词,不得不更换了一部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基本款”手机。
“改用‘寡欲机’对戒除微博瘾来说是一个强制性但有效的办法。”谭邦和说,要从根本上治疗“微博依赖症”,还需要个人提高自控能力。
“过度使用手机让人际关系更加淡薄,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升。时间久了,也会对书写能力造成影响”。周挥辉表示,当代社会是一个媒介的社会,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尤其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愈加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予充分重视。
周挥辉建议,高校应顺应时代,利用自媒体优势想“新招”,开展富有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并通过开设课程树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观,不断提升媒介使用素养。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学会理性上网,珍惜大学时光。(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王小占 陈思捷 实习生 杨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