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前沿

首页 >> 新媒体前沿 >> 正文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发展思考

来源:  作者:     日期:2014-03-22   

政务微博是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因公共事务而开设的微博。自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元年”起,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政务微博已迅速发展成为政务公开和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而微博“前浪”还未降温,“后浪”微信又紧随而来。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样作为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优劣势,本文将对此做一个简要分析。


一、正面价值的探讨

政府微博可以促进行政职能转变

电子政务在推动行政管理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博的兴起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技术保证,公民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也加深了政府微博的发展。微博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草根性很快发展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和监督政府决策的重要平台,而政府也积极响应微博时代的来临,提高自身行政管理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亲民形象。政府微博可以促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政府微博可以改变政府的施政理念,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微博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同时政府微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公务人员的行政效率,公文水平。

部门官员齐上阵,亲和幽默来沟通

我国政务微博的主体由党政部门和党政官员两个部分组成。这种传播主体的构成,打破了以往政务传播中主体的模糊性和严肃性,显得亲切平等。作为政务微博传播主体的部门和官员们,利用微博可以征集民意、问政于民、倾听民声。为了贴合微博人际传播的特点,开设政务微博的部门和官员们往往采用亲和幽默的方式和网民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拉近了政府机构与公众的距离。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政务微博能为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免费的“智囊团”。

碎片化表达方式,网络体活泼用语

在海量的政务微博信息面前,我们可以发现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给传播主体带来了很大挑战。在140个字限制下的微博内容,观点杂乱、数量巨大,这就要求政务部门需要成了一套专门的政务微博管理体系来进行管理。此外,和传统媒体发布的政务信息不同,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往往采取活泼的网络体用语,淘宝体、咆哮体等另类的言语表达层出不穷。如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开设的政务微博“外交小灵通”就以一则淘宝体的招聘启事赢得了众多关注目光,体现了极高的亲和度。

裂变与集群共存

我国政务微博有着独特的集群性特征。集群性是指一个地区的各部门纷纷开设政务微博,最终建立起了该地区的“微博群”,形成了政务微博的集群效应。突出代表有“成都发布”、“天津发布”等政务微博群。这些政务微博形成的微博群能够实现相互转发,达到良性互动,扩大传播的影响力。

政务微信形式新颖,采用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

微博和微信的诞生,丰富了网络问政的方式,微信更是采用音频的方式与公众交流互动,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微信发言,固然需要大众化一点,甚至可能需要适当幽默一些或“萌”一点。那样会显得更亲近,更贴切,能够在网民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官方信息的传播。太刻板、打官腔,显然不会有“粉丝”。

有助于提升政务信息的辐射力

目前,微信用户已达3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进一步联通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政府开通政务微信,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

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对培养一批优质用户塑造稳定用户,提升政府账号的公信力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微信的优势还在于参与的熟人圈更多。在突发事件中,基于“优先关心身边人”的人性特性,相关信息在熟人圈子之间传播将比在公共平台更为迅捷;同时,基于圈子本身相互的“高信任感”,观点整合时间更短,将加速“态度同步”过渡到“行为协同”,并直接作用于现实行为。反过来也一样,哪怕政府信息的投送只抵达某圈子某名成员,通过该成员二次转播,同样具有快速阻止不实信息传播与不良情绪蔓延的正导向功能。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多用于信息发布,政民互动未能做到有问必答

目前从开通的政务微博、微信来看,大部分均只是作为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布平台,还未形成一个问政渠道体系。而且,投信的问题比较杂,未能分类给不同的部门,对问题的归类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

政务微博命名混乱

政务微博命名总的来说处于自由、无序、随心所欲的状态,只要不重名即可通过审核,各微博运营商也基本上不加以规范、限制。有以机构名称全称命名的,有以简称命名的,有以地方名称加地方特点命名的,有的政务微博名称与机构名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政务微博名称混乱不利于用户识别,真实性、权威性大打折扣,用户无法查询和搜索,不利于政务微博的推广和宣传。

政务微博的建立处于无序状态

无序状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建与不建的问题。中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一定要建立政务微博。建立政务微博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处于自发状态,一般与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其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密切关系。二是政务微博注册时,所选择的门户网站处于无序状态。中国公开向用户提供微博注册服务的门户网站已有80多家。政务微博在哪一个网站上都可以注册,没有限制。然而各个网站的微博是相互独立的,如腾讯网上的微博用户只能与腾讯网上的用户进行各种信息联通,与其他网站上的微博用户是物理隔离的,无法实现政务微博向全体网民服务。而一个部门的分支部门在不同的网站上注册政务微博,不利于政务微博的互联互通,不利于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更不利于统一管理和统一地对外提供服务。

政务微博缺乏运行机制

政务微博运行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法律、纪律对其运行加以约束和限制。其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发布数量不均。二是对用户提出的评论、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复和解决。三是互动功能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微博的各种交互工具来完成应有的功能。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政务微博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就无法向广大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服务,同时也不利于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

政务微博缺少必要的营销手段

缺少营销理念的后果是政务微博的粉丝数和关注对象不足、发帖数量不足。发帖数量包括原创发帖、转发发帖和评价发帖等。发帖数量不足,将会直接导致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量不足,从而造成已有粉丝自然流失。客观地说,一般情况和条件下,政务微博粉丝数的多少不是至关重要的,政务微博不能以追求粉丝数为终极目的。然而粉丝数越多,影响力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播报事态发展情况,粉丝数的多少至关重要。粉丝数越多,政府的声音传达越迅速,有利于争取主动权,是防止流言和谣言的最好办法。

没有专人维护,存在“僵尸”微信现象

官方微信少数“冒泡”,而多数“潜水”,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微信状态。潜水的官员和官方主动放弃了交流的机会,放弃了微信发声的话语权,而使微信这个舆论场常常出现一边倒的取向:无论做什么,官方和官员永远挨骂,质疑是在作秀和批评官方的声音永远占着主流和上风。

微友不够500个,认证被卡

政务微信这一网络问政新平台的加速发展态势日益明显。然而,苦于“500个微友才能认证”的限制,不少已开通的政务微信迟迟未能“转正”,尴尬前行之余,被冒名发布的风险渐显。

政务机构你不开,造假者便替你开

近日有媒体报道,微信上流传多个查询违章记录的账号,已被上海、天津、南京等多地警方相继否认是官方开设,更有网友报料称该类微信账号的目的就是骗取公众的牌照和发动机号,有可能借此进行进一步诈骗和制作假证套牌。政务微信的背景招牌,具有先天性的公信力基础和吸引关注以获取用户的资源优势,因此,虚假信息对政务微信的发展已然形成倒逼之势。


小结

网络时代,政府部门通过开办微博、微信来传递权威声音、服务人民群众已经成为一种工作需要。能够打破围墙置身于百姓间,这是政府部门主动贴近群众的进步表现,老百姓也积极通过新政务平台广泛参与议政同样值得鼓励。但网民的构成元素也将会更加复杂,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提问、不同的思想,政务微博、微信是否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的考验。希望政务微博、微信作为开放性的问政方式,能在形式上“回应”民众诉求,更重要的是切实改进作风,积极解决群众困难,把作用真正发挥到最大。